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站在生命顶峰的呼唤
来源: | 作者:孙 琳  时间: 2019-12-03
  晨光中,落日下,我倾听一位诗人的歌唱,像是一条河流浩浩荡荡地从远方静静的、抑或喧嚣着而来,苍凉、瑰丽、隽永,且充满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强盛且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那是诗人王时光血液的搏动,本真的呼唤,展示了诗人灵魂的亮色,心灵的深远、开阔和自由,既深入内心,具有穿透血肉的力量,又有宁静、幽远的情景。
  我倾听到了生命和疼痛与外在世界的相撞,和来自灵魂本体的厮打和破碎后,清醒的歌唱,带给我的是心灵的疼痛和震撼。
  王时光是个不幸的人,但他更是一个幸福的人。六年前的那场意外,夺去了他的健康,那痛苦是撕心裂肺的,疼痛常常像蛇一样咬噬着他的内心,于痛楚、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痛苦中,他坚强地向命运挑战,坦然地面对伤痛,勇敢地握住诗神缪斯的手,幸福地与诗结缘。他告诉我,刚开始写作时,只有一个手指能动,他就用它敲击键盘,写出了一首首敲击人们心灵的诗句,那是他把对社会、对人生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诉诸于理性的思考和心灵律动的轨迹,在他那个促狭、陈设简单的房间里,进入诗的状态,与痛苦的灵魂对话。由于四肢僵硬大小便不能控制,坐一会就得站一会儿,一天只能打五百个字,写作对于他是艰难的。他没有退缩,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撰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样,顽强地坚持着。在忘我的写作中,他经常冒汗,极不舒服,那是神经损伤引起的反射性冒汗,汗水常常模糊了眼睛,并顺着脸颊往下淌,全身神经紧缩着,他不顾这些,僵硬的手指仍然颤巍巍地敲打着键盘。他像一只负伤的鹰,扇动着羽翼,痛苦地拍击着那种独有的寂寞和孤独,以及常人无法忍受的伤痛。犹如浑浊、纷乱的尘世间蓦然涌出的一股清泉,清冽,真纯,带着旷野的气息,迎面扑来;又好似枯黄的原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爆芽的季节,只感到心灵的震撼。
  阿莱桑德雷说过,所有的火焰都有着激情,、而光芒却是孤独的。诗人王时光在伤痛中,孤独地忍受着痛苦,提炼诗思,挖掘诗性意义,经过生活、意志和人性三者熔铸的炉膛,深入对生存的现实进行理性的思考,力求用现代诗歌的精神经验,传达钟爱自然、钟爱一切美好事物、钟爱一切生命的信息,构建诗思中典型意义的影子,既思想的火焰。他的那些有如血液流注的文字,沉郁、苍劲,高致、精微,囊括了大辽西这片黄土地上所繁衍的一切。
  他已与心灵、语言融为一体,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从他意味深长的诗行里,我看到诗人以仅有的不容模似的风格,竖起了诗的丰碑,那是他独有的审美个性和写作姿态。“我的记忆/就在伤口以前/醒来/它们鲜艳地谈起我/一个像风一样的名字/一段不堪回首的情景/于是/我开始整理残破的神经/和/忍着一颤一痛的往事/最终/我还是面含微笑/并给一生做总结/首先/我应该是个善良的人/歌颂过自然/朋友与亲人/其次我还知道/什么是家乡。”(《记忆》)
  诗歌作为心灵的呻吟和诉说,是苦难的碎片在灵魂中的闪光与呈现,是对苦难的承担和对伤口的关照,诗人王时光在《记忆》这首诗中,谈起记忆,那伤痛的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情景”,重要是“整理残破的神经/和忍着一颤一痛的往事……面对微笑……歌颂自然/朋友与亲人”,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精确和硬朗的诗风,在他的诗歌里,找不到悲伤的语境,有的是微笑、坚韧和歌唱,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极强的穿透力,在朴素的语言中,不动声色地将身边的寻常事物推展到了钟爱生命,歌颂生命的深远的诗意之境。“就这样躺着/一个月/后来又经历了五年/却总感觉只有一天/那一天是下着雨的/雨天容易抑郁/尤其我的伤口/每一次的疼痛/都惊人地相似/我细细地思量/像一个老人/仿佛又想起昨天的事情/它们具有红烟叶的色泽/于是我重新擦去脸上的汗水/以一种无限的柔情/面对明天/假如我是一个灵魂比别人坚强的人。”(《面对明天》)
  读王时光的诗,如同听一个敞开心灵的朋友向你倾诉,那种没有遮掩的坦诚让人感动,《面对明天》这样一首展示坚强灵魂的诗作,没有大话、空话和疯话,平时而又痛切,在抚慰自己的苦痛的灵魂的同时,安慰着读者的心灵,坚强地面对惨淡人生似乎是他诗歌中恒常的主题。苦难没有让他的生命萎缩,反而,伤痛点燃了他的血液,他呈现出异乎寻常的激动,瞳仁里迸发出鲜见的火花,那颗赤子之心搏动的音律,于伤痛中纵横驰骋,从生到死感悟和解读着人生真谛,从童年的智趣、母爱的温暖,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特别是伤后的经历,以及未来的构想,都在他的笔下摇曳生辉,化合在凝结成文字的诗行里。
  他寻到了生命的根,诗的根。他的灵魂有了栖息之地。
  2011年,他开始创作长篇组诗《灵魂的栖息地》,他的诗歌,更加成熟,在近乎于苦行的激情创作中,他的灵魂与文字相互扭结,挣扎中,删汰,雕琢,在诗行里挥霍情感和生命,微笑着面对生活和未来。“用你的微笑/可以印证/我的生命是和你紧紧系在一起/透过一片桃花/在酒的微波中/我看见你清醒时的感伤和沉思/我们的苦或者笑/在蓝色的火焰中/生长青草/温暖的气息……”短短的诗句,他敞开的心灵寓于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他的生命在诗歌的蓝色火焰中,像漫山遍野的青草摇曳着让人震撼的疼痛的诗行,有如柔韧葳蕤的水草蕴着刚烈,那沉思和孤独,在北方的大地上,交织重叠着世俗和现实的压力,在执着而澄明,沉实而轻盈之间形成张力,温暖着灵魂。
  他沉醉在幽深的诗意世界,苦难终于成为他的精神财富。
  诗人王时光的诗歌,总是在具象中蕴含着抽象的哲理,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开阔的豪情以及心灵细微处的波折,其情感和心理,恰恰蕴含着时代的大主题,震撼着烧灼着读者的心灵,其冲击力是巨大的。“我的灵魂/站在天堂之上/看到/十个海子的麦田盛开/藏羚羊感恩地跪拜/北朝民歌在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舞蹈着/我听见冬虫夏草在嘤嘤哭泣/有人伏地忏悔/任坚硬的荆棘刺穿皮肤/猩红的血点缀风景/我感觉到了疼的滋味。”《我的灵魂,站在天堂之上》寥寥几笔,读来却让人心灵颤栗,诗歌和社会小人物的生存、以及他们的命运,都在他不动声色地描述中得到深刻的揭示,而在文字的背后,读者却领略到一位诗人心灵的纯净与正直、鲜明的爱憎。他说:“我把生存当做一种痛苦/你把孤独看做一种幸福/是的/我不在乎/谁在说什么/总感觉这是一种幻象或者梦境/醒来/我把这种语言当做一杯清水/来浇灌花、诗歌和生命主题”(《清晨,灵魂醒来》)。他从诗歌中,找到深度情感,敏于发现和表达自然和人的生存的真实的感知,充溢着智慧,在隐喻的诗性中,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知性的启迪。
  诗人王时光善于营造开阔与幽深的诗意空间,他常常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琐碎庸常的生活里,挖掘诗意,把敏感的发现的触角伸展到更难达到的境界,揭示隐藏的诗意,表达宏大的真实的感知这本源性的东西。“春去秋来/手里握着野花瓣/轻轻揉搓/我只想追寻一下岁月的本质/那么/我好继续/热爱/热爱这片土地/站起来/暮色中/我形同一个旅人/不/我是一个行走的诗者/以四行诗/来描写我和一粒种子的激情……”(《站在秋后》)站在秋后的诗人,穿透收获的喜悦,感到了一个行走的诗者的责任和一粒种子的激情,这是有着深切体验的诗行,出神入化的描绘,虚实相间,恰到好处地将感觉、想象与知性三者融于宏大的秋的图景中,给了读者特有的诗性意义。这种意义,是从春到秋,从小到大,从播种到秋收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的生命意义,诗人接着写道:“打开一粒种子/就是打开我颤抖的灵魂/我写/孩子/你睡在我的体内/你会感到安宁和温暖。”他倾听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自己的灵魂也颤抖了,大自然中,一粒种子和诗人融会在一起了,延伸到他让孩子睡在体内,安宁而温暖地成长,他的每一首诗,不正是他安睡在灵魂里的孩子吗?他的开阔和广袤是不可估量的;是物化的生命精神化、诗歌化的过程。 “站在秋后/站在月光和秋风之间/诗人问/你从哪里来/我说/从一开始/我来自于一只水果/后来/我来自于一粒种子/水/抑或一颗眼泪。”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完成了,这鲜明的中国意象和精神内涵,高妙的境界和形式感的诗作,大气磅礴地吸收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式,不是对事物有着深入的洞察和理解,怎么会有如此令人心动的发现和透彻的表达呢?我想,那一定是他在“心境如秋水的感觉”下发现的玲珑剔透的诗句,那是通与融的相聚。“我在这个安静的时间里/走进它/并完全以一个成人的思/去认真的面对/面对/哪怕仅仅是一种柔软的水/或是从家乡的山沟开始/老井/后院的葡萄架/以及和我一起玩耍过的伙伴们”。从这样的诗句里,我们不能发现,诗人是用语言搭建一座房子,来收藏他的独特的发现和感受,让灵魂在里面憩息。水,山沟,老井,葡萄架,还有儿时玩伴,都是他成人的思的意象,他的诗歌在与他脚下的土地相融合,这种融合,使他的诗歌有了归属感。
  这是诗人将诗之创造的根,植于传统的实践和勇气。
  王时光是个独立写作的诗人,他诗风大气,朴素,真纯,苍凉,虽没有刻意的装饰,却显露着本真之色,意象宏阔,细节生动,具有较深的精神内涵和张力,读来,震撼心灵。那是他站在生命顶峰上的呼唤,他所有的诗作都浸透着他的严肃和自尊,充盈着感性和智慧,具有穿透力。
  他在伤痛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诗歌之路,最终,回归精神家园。
  这种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