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回眸者的低语
来源: | 作者:沙 爽  时间: 2019-12-03
——有关万琦和他的《低吟区》
   
   
  多年以后,我仍会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平生第一次踏进辽宁文学院。推开教务处虚掩的门,我脱口而出:“呀!万琦。”
  ——年轻的时候,我们难得有时间检讨自己的冒失。但是或许,正是这唐突的开场白奠定了漫长的友谊。必须承认,有些人是这样的:他们生来就没有指点江山的野心,也无意于好为人师。他们温暖、平和、真切、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凭借他人的仰望来确认自我和价值。
  而事实是,我熟悉万琦和他的文字,比我见到他本人提前了二十年——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曾邮购过一本他的《万琦情诗选》。某次朋友们在一起吃饭,我对万琦透露了这个秘密,并随口背出了他当年写给我的赠言:“沙爽诗友,惠存雅正!”有人的记忆力好到这个分上,让他当场目瞪口呆。
  后来新浪博客普及,有事没事,我习惯去那个叫“每天万琦”的博客里看看,就像去亲戚家里串门一样自然而然。再之后他告诉我,他出版了一本随笔集《低吟区》。快递公司很快把新书送到我的手里,我翻开,恍惚又迎面撞上亲戚家里的书橱、沙发和电视——书中收录的相当一部分,我已经在他的博客里读过了。
  诗人林雪为这本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万琦平和不变,细致更精,做功课一样认真地传授着善良。炉火纯青般的内敛,不着痕迹的张扬,还有相处中给朋友们带来的恰好的礼节、恰好的分寸、恰好的距离、恰好的兼顾,同样可以直达本质的语言。功利并无太多累挂。”
  ——多么贴切。这正是多年以来,我所熟悉的万琦。率性,温和,优雅而坦然。对于权势、财富和名利,这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东西,万琦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疏离感。在书中,他这样坦率地剖白自己的心境:“我知道前途对于我而言,确实是一个盲区,是一个让我尴尬的结局。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轻视我的存在,或者身份不够显赫。有人十分在意官场上的事,给人排排号,找找位置。我不屑一顾,我蔑视有这样想法的人。”坚持着这样的价值判断,但是偶尔,他会跳到自己的对面审视自己的表情:“那些可以鄙视的人和事,常常在你身边炫耀其虚荣的辉煌……那些充满黑夜的东西,你怎么可以让它们在白天晾晒。后来,你才明白你是一个高于他们之上的人,你从心里蔑视他们,那些表面化的表现,只是你的一步棋而已。”
  看到这里,不禁会心莞尔。人生如棋,人世如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但戏子和戏子也分出若干个层次——知道自己仅仅在某些时候需要友情客串,到了落幕时分,便又真切地做回自己。
  和我一样,很多朋友都是在文学院学习期间开始认识和熟悉万琦的。他在教务处主任的位置上工作多年,每年迎送前往文学院进修的文学追梦者(其中不乏回炉深造的老学员)。他是无微不至的班主任:安排课程,解决食宿,调解纠纷,逐一回答学员们有关周遭环境和沈阳交通的各种古怪提问……如此繁忙而琐碎,他却乐在其中。他永远的好脾气让人惊讶。学期结束,众人星散回家,留下他在那里独享人去楼空的怅然和寂静。“文学院安安静静的,像一个无欲无求的孩子,坐在西瓦窑……我在办公室,一个姿势能保持一天,何时练就的功夫,已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信仰在我的天上日夜照耀,明示着我每一天的出行,言谈举止,接人待物,万变不离其宗,信守承诺,爱人及被爱。”
  这个以“潜在的基督徒”自居的人,在最平常的日子里,也笃信生命中陪伴有神灵的闪耀。如果我猜得没错,正是源于这样的信仰,他坚持每天安静地坐下来,写下这样的一些文字。他想让自己在深思中检点过往、冥想未来。他没有办法改变他人和世界的行止,他只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接近人性中的至善和完美。“一个具有高贵气质的人,首先应该是安于寂寞的人,不奢侈、不跋扈、不狂妄。其次,应该具有善良的心地,怜悯的目光,富于同情的给予。”“耀眼的事物,不一定有光辉。仰望的人,不一定比俯瞰的人更高尚。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虚情假意的微笑。经常忏悔的人,必定是优秀的人,否则,他不会拿自己的弱项开玩笑。”
  这就是万琦。他理想中的人间,也无非是这样:真诚,朴素,平和而高贵。借助一生钟爱的文字,他想要抵达的,是睿智带来的透彻,是一颗在反思中日渐强大的内心。
  这个喜欢脚踏实地的人,总是在对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发出由衷的赞美。他爱音乐、绘画、文字、电影……爱这世上所有的美。他尤其看重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不过作为“资源”存在的人间情谊。“在我的朋友圈子里,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轻视或傲慢之意。”事实也是如此。在所有我认识的人中,万琦是一个最接近水仙气质的人,干净,淡然,纯粹,交游广阔却毫无势利之心。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面对人世,他惯于做一个含笑的旁观者:“有些人不知所以然,糊里糊涂撞上了好运气,无须嫉妒,也无须羡慕……我似乎从来也没有注意过这些。”在文学圈里浸淫多年,看尽花落花开,万琦并不心仪那些意外降临的幸运,他早已看破这风光和浮华背后的心虚。他知道坚实的质地远胜过虚假的繁华。甚至,他对那些沉湎于虚名浮利中的人怀有隐约的同情和悲悯。在这一点上,万琦有别于常人。他的善良让他得以透过生活喧嚣的表象,洞悉这光芒背后的寂寥和黯然。也正因此,远离烈火烹油和花团锦簇,万琦得以活得这样安静而从容。
  感谢这本断章式的小随笔,这些天马行空式的回忆、思索和颖悟,这些省察自我内心的自言自语,再次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万琦。这个“崇尚美好风俗的回眸者”,这个在最好的年华中已经开始热衷于怀旧的人。他所坚守的一切,因为越来越稀薄,而愈发弥足珍贵。
  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被我画上了波浪线,因为,那也是我,是每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想说却没有来得及说出的:
  “……只要不离开文学,任何东西都不能取而代之。那么多汉字组装的文学艺术,足以让一个人的一生充满了幻想和良好的品德以及最佳的素质。”
  或者,这已经不只是一本书。这是一个人的梦想;一个人的修行;一个人的宗教。
  万琦说,“一个人在耄耋之年,还能拥有顽童的心,他就是爱情的王子。”而我想说的是:这世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拥有足够的幸运,终生为自己保留住内心的执著和单纯——他们是上帝派往人间的救赎天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