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回望、沉思和生活审美的超越
来源: | 作者:刘亚明  时间: 2019-12-03
  1
  记不得哪一年的盘锦《香稻诗报》笔会,时任空军大校、特级飞行员的宁明拨冗前来助阵,去乡下的路上和他肩并肩坐在一起,算是近距离地认识了他。事实上,一直关注着宁明的诗歌,不是因为有这一面之交,而是更早。被称为“飞得最高的诗人”宁明,和我都在辽宁这片热土,近年来他诗歌创作成绩颇丰,以高产、高质的诗歌作品在诗坛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赞誉。我们有目共睹: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大连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等等。这些都让宁明诗歌的翅膀飞得越来越高。
  如果说过去对宁明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的话,那么读完他的《态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后,我忽然感到他就是我面前可以把酒临风、酣畅如故的老朋友。其实,宁明就是这样地道的北方汉子,豪气仗义、善于沟通。盘锦的两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去南方参加诗会回来路经大连顺便拜会宁明等诗友,你猜怎么着?那时刚刚转入地方工作的宁明立即聚集了大连一群诗友,搞了一次大型聚会表示欢迎,充分展示地主之谊。盛宴上,因为人多,另几桌的诗友排着队前来敬酒“轮番轰炸”,让盘锦的两位朋友深切体验了南飞归来后到家的感觉。不用说,见面酒桌上彼此醉得一塌糊涂,一位同行的盘锦朋友不胜酒力不得不偷偷顺道溜回了宁明他们精心安排好的宾馆。想来,宁明对诗友和诗歌就是这样总是关爱有加。还有,通过方方面面的介绍和经常光顾他的新浪博客,让我觉得离宁明越来越近,没了陌生感。诗歌是可以聚拢相同爱好的人们的,阅读诗歌也能够体验诗作者的心绪,并与之产生思想共鸣。此时此刻,我正品读宁明这部诗集的第一首诗歌:
  和自己下棋,我依然保持着
  一副黑白分明的姿态
  这时的黑与白,已被我的一些
  变幻莫测的想法,颠来倒去
   
  我常被自己设下的圈套算计
  也曾欲擒故纵地伏击过另一个自己
  无论黑白双方如何斗智斗勇
  最终都跳不出,这张棋盘布下的
  一个又一个陷阱
   
  我曾试着以局外人的眼光,仔细观察
  自己与自己进行的这一场残酷对弈
  惊诧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棋逢对手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也没人能够将自己欺骗得更深
   
  一次次地较量之后
  我既是成功者,又是失败者
  真的感觉太累了,双手握着两枚棋子
  让自己去猜:哪一只手是黑,哪一只是白
  而面对突围与包围对峙的残局
  我终于有些,举棋不定
  ——《和自己下棋》
  好一个宁明,刚才在我眼里还是那么的酒胆过人、豪情奔放,在这里竟转眼带我陷入了沉思,让我感到宁明在诗里诗外“动”与“静”的截然反差。此时回到这静谧的阅读时刻,我觉得这首《和自己下棋》,绝不是单纯的一次自我游戏。至少,他在向我们传递自己的矛盾心理,或者揭示人生棋子的布局。现实生活中,曾看到过一位老者独自下着围棋,他沉湎于深度思考的境界,一手执黑,一手执白,在黑白相间的棋子上与自己博弈。我想,这不是百无聊赖,而是一个情趣的问题,更是一种沉思和玩味。面对大千世界,无论我们步入滚滚红尘,还是独处寡居,足不出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所思所想绝不是空穴来风,既有对生命的理解,也有生活的态度。所以,我相信这次诗意的挖掘,阐述着一种人生态度,时空的穿透和生活审美穿越隐含其中。反复读几次宁明的这首诗歌,或许你会感到他眼界的宽泛和独思之妙!
  
  2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诗歌的品质和内涵。
  和宁明是同龄人,不觉之中,已年过半百。谈到人生,这个年龄段人的心情,应该是百味杂陈,面对时光流逝,面对世态炎凉,面对是非曲直,总会有自己鲜明的观点或态度。我暗自猜想,也许这就是宁明这本诗集取名《态度》的缘由吧。宁明回首往事纵有万般的感慨,有时甚至想到了人们忌讳谈到的问题:
  当我永远躺下的时候
  这块一直躺着的石头,才能站立起来
  墓碑是我身后最坚定的影子
  不论头顶上有没有阳光
  从此,它都不会离我而去
   
  我决不相信刻在墓碑上的颂辞
  永垂不朽多么自欺欺人!
  真正的碑文写在背面
  虽无一字,真心怀念我的人
  都能读懂
   
  人已死,爱与恨皆被放下
  如果,有“情敌”寻来
  将墓碑愤恨地推倒,或拦腰砍断
  我一定装作视而不见
  决不会从墓碑后站出来,把这块
  受委屈的石头,重新扶起
                   ——《墓碑》(选自宁明诗集《态度》)
  多年的生活历练,让宁明思想变得深邃,把目光看得更远。一首《墓碑》运用比喻性语言进行契合、暗示和表述,敞开了宁明的心扉,揭示他内心的真实世界。“当我永远躺下的时候/这块一直躺着的石头,才能站立起来/墓碑是我身后最坚定的影子”,“人已死,爱与恨皆被放下”, 这种陈述方式折射出来的心境是复杂的。可以断言,多年的空军飞行生涯,让宁明对于生死的理解更加地透彻,更加地刻骨铭心。毋庸讳言,人出生以后也意味着死亡随时可能的出现,而飞行员的特殊职业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发生的几率。看过宁明怀念因战机失事而早逝的战友的散文随笔,也看过他这方面的诗歌,对于这种生与死的思考,我认为是他描述当下生活最好的一个切入口。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这种感悟会变得越来越深刻。人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对生命的叩问、反思,能让我们从最本质的地方去认识我们的现实处境和生命意义。所以,这里我把这首《墓碑》推荐给阅读过我这篇文章的读者,就是希望我们不妨时刻检点自己生命,把过往的生命当成我们审视现实的标本,同时,也当成审视自我生命的一面镜子。这是每个人提纯思想的一个好办法。
  
  3
  诗歌写作是什么?
  有人说,诗歌写作,让我们雨天傍晚不觉忧伤,在深夜的灯光下不觉寂寞。是啊,宁明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一些同龄人望尘莫及的。他驾机在祖国蓝天飞翔,思绪随之飞得很高,也让他的诗歌陷入了对灵魂的探索。
  我一直暗自佩服宁明写作的勤奋和对诗歌的痴情。我不以为他十分的聪慧,但从“著有19部诗集、2部散文集”和“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等大奖,以及“作品入选各种重要选本90余次”的不菲成绩中,我们能够感悟到宁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乐此不疲态度。他的诗歌不居高临下,不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这些人生道理是可以受益终身的,是能够超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看到生命的本质。正如宁明在这部诗集的一首《好刀》诗歌中所描述那样:
  真正的好刀,将锋利藏在刀鞘里
  它外露的刀柄
  只是为了证明,刀锋的
  一种隐忍态度
   
  好刀不光是锋芒逼人
  还用锋芒杀人
  能看见流血的刀不是好刀
  好刀从不让人感到疼,也不让人
  来得及思忖为何而死
   
  好刀的思想永不生锈
  即使钝化的时候
  刀口上的主张依然鲜明
  一生一世,决不与滚刀肉妥协
   
  一把好刀,如果有一天
  砍伤了自己的把柄
  它就会把隐在心里的苦衷统统说出来
  让一块立志做刀的好钢
  懂得折腰的含义
  谈及到这里,我们谁又能够说这好刀不具有生命,不具有好的品质,不具有纯美的艺术魅力呢?沉思出好诗。诗歌的精短本身就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之中咀嚼人生哲理,提升或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属诗歌带来的功效。
  
  4
  就诗歌与哲学本质而言是一体的。
  宁明的诗集《态度》在以一种高度提炼的诗歌艺术语言,诠释着世界与人的存在意义。他把对社会、自然、人生和精神的一些看法,通过诗歌的形式一一流露,高度综合。那些诗歌追问精神的存在,探究灵魂的居处,审视社会的良知,有些直抒胸臆,有些做以超验性的理解和叙述。“一张白纸,身上落了几滴墨/失去清白的白纸,往往/不惜让更多的墨将自己涂黑//如果一张被涂黑了的白纸/想恢复到从前的白/就要用更多的白,将身上的黑/遮蔽起来//当某一种纸,红得发紫的时候/是因为它的红里,掺进了黑/黑,也能使红,显得更红//邻居家的一条白狗和一条黑狗/每天都在窗外叫几声/只有狗的主人才能辨别出/哪一种叫声是白的,哪一种叫声/是黑的”。宁明的这首《底色》(选自宁明诗集《态度》)在从哲学的高度,传递一种理念或解释。这样司空见惯的情境,我们都不陌生,一张白纸落上了几滴墨和一张被涂黑了的白纸,如果人们试图改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一种纸红得发紫究竟是什么原因?邻居家的一条白狗和一条黑狗叫声如何地分辨?这些庸常的日常生活在这里变得有了诗意,也预示着某些哲学的观点,甚至包含了一些美感。我们看到,宁明的诗歌不仅阐释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也包含了他在这些方面的哲学再认识。
  玉米和玉米站在一起
  更像一些普通百姓站在一起
  玉米在一些大树的眼里
  形象,总是不够高大
  
  那些长在梯田上的玉米
  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地位高低
  她们拥有同样的身材
  只是命运,把她们安置在
  高处或低处
  
  玉米把怀中的孩子抱得很紧
  这是她们生命中唯一的希望
  当一场雨水降临之际
  所有的玉米,都怀有相同的心情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地位高一些的玉米
  常把滋润生命的一些水分,悄悄
  赠送给,生活在底层的玉米
  而且,从不露声色
  ——《梯田上的玉米》(选自宁明诗集《态度》)
  
  收废铁的人,双肩上就长着两块铁
  这样健壮的臂膀,会让人联想到一群雕像
  那些耸立在纪念碑上的胳膊
  托举着某种信仰,给人们的未来增添信心
   
  这个生铁一样的人
  艰难地支撑着一家四口的生活
  他搬起废铁时的姿势
  很像一个战场上装弹的炮手
   
  这一车废铁,外加一身汗水
  并未换回一家人的幸福
  把废铁炼成一只摔不碎的饭碗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收废铁的人坐在马路牙子上喘息
  手里翻着一本掉了封皮的旧书
  也许,这是他捡到的另一种食物
  可以弥补一日三餐的不足
  ——《废铁》(选自宁明诗集《态度》)
  为什么有的诗歌能够百读不厌,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流传下来?我想,除了入情入理的描述和记录,更在于诗作者用哲学的眼光面对周遭世界,让变化了的世界在诗歌中呈现一种生命力,实现了诗歌在审美方面的超越。实际上,无论是对玉米的讴歌、还是对收废铁人的关注,不免都反映出宁明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生命的回望。在宁明的这部诗集中,他的诗作或多或少都沾染着哲学的意味和对人灵魂的探寻,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立体感,都留有凝重的期许。
  
  5
  与其他写作一样,生活的积淀和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
  人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诗歌创作打开了宽敞的大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将一些所思所悟阐发出来。宁明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捕捉诗意,并进行深度的思想开掘,从而擦拭出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诗歌光芒。他在《在风中》(选自宁明诗集《态度》)入木三分地联想到社会和人——
  风吹草动,其实,风吹时树也在动
  草匍匐下身子,对风顶礼膜拜
  而树叶,只是逢场作戏地鼓了鼓掌
  
  风走过的地方,做不到销声匿迹
  那些前呼后拥的花草,正是风
  最早的告密者
  风能隐藏起来的,只是内心的感受
  
  风也有停下脚步的时候
  树与草,也静下来与风一起思考
  虽然思考的方式相同,内容
  却归拢不到同一话题
  
  我在风中站立的时候
  曾与风做过一次倾心的交谈
  想做一个不跟风的人
  比一棵树或一棵草,显得更难
  在风的面前,有些草已非草,树叶也非树叶,它们都变得鲜活,具有了人的品行。“草匍匐下身子,对风顶礼膜拜/而树叶,只是逢场作戏地鼓了鼓掌”。读后,让我们想到了那些对权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之人,也想到了某些违心的鼓掌场合,折射出生活及社会现实的悲哀。这些取材于自然情境与人生现实的诗意,和我们多么的贴近。这首诗毫无疑问是利用一种拟人写意方式,将“草、树和人混淆起来”,利用风这一自然现象阐述人生经验。那么,“想做一个不跟风的人/比一棵树或一棵草,显得更难”就不难理解了。宁明的诗歌《想象寒冷》与《在风中》一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路上我都在为窗外的绿树担心
  它们一生都没学会逃跑
  身子在阳光下瑟瑟发抖
  叶子已被我的想象,涂抹成一片枯黄
   
  火车穿过大杨树小站,寒区已经逼近
  沙爽与张鲁镭、苏兰朵正热火朝天地谈论文学
  我站在车窗前,将身影探出窗外
  独自体会,车厢内外的人间冷暖
   
  天空渐渐被冻得冷淡起来
  我把最后一缕阳光,悄悄夹进
  随身携带的诗集里
  让夜色在诗行的田垄间
  也能产生光合作用
   
  只有想象中的寒冷,才是
  真正的寒冷
  一块冰,总是在想象中,把自己
  冻得更加坚硬
  ——(《想象寒冷》选自宁明诗集《态度》)
  一首诗就是一个喻体,也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或内心世界的诗意表达。最喜欢《想象寒冷》最后一节:
  只有想象中的寒冷,才是
  真正的寒冷
  一块冰,总是在想象中,把自己
  冻得更加坚硬
  多年的军旅生活,让宁明的诗歌具有了洗练、俯视生活的特点。“把自己冻得更加坚硬”,精练、精美地提炼了生活。让我们感到所描述的寒冷本身具有了美感,回味的余地超过了文字的本身。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态度和写作状态,以及诗歌艺术的联想和审美的超越。
  诗歌本身具有张力。宁明的诗歌用简洁有力而富有韧性的语言袒露着他的人生哲学,如果说诗歌是他生活的诗意延伸的话,那么反复读这部诗集《态度》更加坚定了我对诗歌艺术超越性的理解:诗歌作为个人思想情感和生命场景的一种简约记述和表达,常常给我们的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留下绵长恒久的思索,体现着奇异的生活审美超越。
  这是宁明的态度,也一定是我们一起眺望的方向。
  

赞0